党建工作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持续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学校组织开展了2024年优秀主题党日案例创建评选活动。学院党委推报的硕士研究生党支部2项主题党日案例在全校74个案例作品中脱颖而出,“胸怀蓝色梦想 勇担时代使命”主题党日活动荣获必选主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生组三等奖,“校社企联动聚合力 共建共享共铸新篇”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荣获自选主题学生组三等奖。(一)“校社企联动聚合力 共建共享共铸新篇”——迎“七一”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在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与海控集团、江山北路社区联合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中,党支部按照“访、讲、学”的活动思路,组织党员走访慰问了社区老党员,传承优良作风;以“薪火相传弘扬延安精神,严明党纪滋养政治灵魂”为题,推进高质量理论宣讲“进社区”;参观青岛市企业廉洁教育馆,扣好廉洁自律“第一粒扣子”。通过开展校企社联学活动,进一步深化校企社合作,推进学院“国企党建文化创新中心”建设,切实增强育人实效,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
    2024-12-27

成果推介

  • 近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青岛市委宣传部等陆续公示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年度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学院共获批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王凯申报的“清代江浙乡村佛教碑刻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俞鸣奇申报的“日本藏近代黄渤海渔业调查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隋筱童申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教学研究青年项目。刘乔申报的“大数据赋能高校智慧思政建设研究”和李鸽申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及教育策略研究”获批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青年一般项目。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学术创新能力提升,鼓励、支持教师结合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实践以及自身教育背景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并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全方位指导。项目获批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科研实力稳步提升,学科建设扎实推进。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申报为抓手,坚持推行有组织科研,凝聚力量、调配资源、优化
  • 近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了2024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学院2项课题获批立项,其中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许欢老师获批的“伊壁鸠鲁非决定论的伦理意蕴研究”(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主要围绕伊壁鸠鲁哲学中“必然性”“偶然性”“选择”“道德责任”等重要概念及相关理论来梳理和重构伊壁鸠鲁哲学中的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论证,以及阐明这些论证背后丰富的伦理意蕴,从而揭示伊壁鸠鲁非决定论的哲学史意义,为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崭新视角。孙恩慧老师获批的“技术生态理论视域下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发展路径研究”(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以科技作为突破口,以技术生态为分析视角与理论工具,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要求,多维度、多层面地系统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科技观念、哲学意蕴与发展理念,着力阐明以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实践原则与现实路径。据悉,2024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经过通讯初评、会议评审,共评选出立项项目600项,我校获批立项24项。通讯员:孙恩慧
  • 7月29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学院副教授刘永祥的文章《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这是近年来学校教师首次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是学校在文科基础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一文,即围绕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展开理论阐释。文章指出,这一突出特性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生成与发展、嬗变与调适、淬炼与升华的过程,成为中华民族创造璀璨文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以动态的视角、发展的眼光深入研究包容性这一突出特性,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学术智慧。文章揭示出传统夷夏观对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重要影响。孔子开创夷夏可变论,主张以文明程度来区分夷夏,而不是把种族作为评判标准。《春秋公羊传》则进一步提出,各民族经过长期融合,最终能够彻底消除夷夏之别,达到“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的理想境界。夷夏可变论影响极为深远,不仅被董仲舒、何休等一大批思想家所传承和弘扬,而且成为后世王朝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从而建构起一套极具开放性、灵活性又十分稳固的文明秩序。尤其是,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