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持续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学校组织开展了2024年优秀主题党日案例创建评选活动。学院党委推报的硕士研究生党支部2项主题党日案例在全校74个案例作品中脱颖而出,“胸怀蓝色梦想 勇担时代使命”主题党日活动荣获必选主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生组三等奖,“校社企联动聚合力 共建共享共铸新篇”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荣获自选主题学生组三等奖。(一)“校社企联动聚合力 共建共享共铸新篇”——迎“七一”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在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与海控集团、江山北路社区联合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中,党支部按照“访、讲、学”的活动思路,组织党员走访慰问了社区老党员,传承优良作风;以“薪火相传弘扬延安精神,严明党纪滋养政治灵魂”为题,推进高质量理论宣讲“进社区”;参观青岛市企业廉洁教育馆,扣好廉洁自律“第一粒扣子”。通过开展校企社联学活动,进一步深化校企社合作,推进学院“国企党建文化创新中心”建设,切实增强育人实效,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
成果推介
-
近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青岛市委宣传部等陆续公示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年度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学院共获批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王凯申报的“清代江浙乡村佛教碑刻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俞鸣奇申报的“日本藏近代黄渤海渔业调查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隋筱童申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教学研究青年项目。刘乔申报的“大数据赋能高校智慧思政建设研究”和李鸽申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及教育策略研究”获批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青年一般项目。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学术创新能力提升,鼓励、支持教师结合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实践以及自身教育背景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并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全方位指导。项目获批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科研实力稳步提升,学科建设扎实推进。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申报为抓手,坚持推行有组织科研,凝聚力量、调配资源、优化
-
近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了2024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学院2项课题获批立项,其中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许欢老师获批的“伊壁鸠鲁非决定论的伦理意蕴研究”(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主要围绕伊壁鸠鲁哲学中“必然性”“偶然性”“选择”“道德责任”等重要概念及相关理论来梳理和重构伊壁鸠鲁哲学中的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论证,以及阐明这些论证背后丰富的伦理意蕴,从而揭示伊壁鸠鲁非决定论的哲学史意义,为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崭新视角。孙恩慧老师获批的“技术生态理论视域下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发展路径研究”(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以科技作为突破口,以技术生态为分析视角与理论工具,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要求,多维度、多层面地系统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科技观念、哲学意蕴与发展理念,着力阐明以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实践原则与现实路径。据悉,2024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经过通讯初评、会议评审,共评选出立项项目600项,我校获批立项24项。通讯员:孙恩慧
-
7月29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学院副教授刘永祥的文章《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这是近年来学校教师首次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是学校在文科基础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一文,即围绕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展开理论阐释。文章指出,这一突出特性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生成与发展、嬗变与调适、淬炼与升华的过程,成为中华民族创造璀璨文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以动态的视角、发展的眼光深入研究包容性这一突出特性,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学术智慧。文章揭示出传统夷夏观对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重要影响。孔子开创夷夏可变论,主张以文明程度来区分夷夏,而不是把种族作为评判标准。《春秋公羊传》则进一步提出,各民族经过长期融合,最终能够彻底消除夷夏之别,达到“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的理想境界。夷夏可变论影响极为深远,不仅被董仲舒、何休等一大批思想家所传承和弘扬,而且成为后世王朝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从而建构起一套极具开放性、灵活性又十分稳固的文明秩序。尤其是,在中
-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作者:李壮,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摘要:在政府鼓励引导资本下乡的背景下,村企如何实现互惠共生是促进乡村振兴与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议题。基于鲁西南柳村旅游开发十年历程的调研,分析村企互动均衡何以可能。研究发现:(1)受社会交换论启发,建构“双向借力”概念,解释村企互动均衡的理论逻辑;(2)从长时段看,村企双向借力需要相应的维系机制,包括积极有为的村集体中介机制、村企“资源—能动”借力机制、适时转变的互动平台机制,保障双方从零和博弈走向平等沟通、利益聚合;(3)从村集体、村民、企业的收益分配上看,村企围绕“做大增量利益”双向借力,形成双方合意的共富效果。最后,“双向借力”并非涵盖村企互动均衡的所有样态与机制,而是强调社区参与、资源互补、资本有机嵌入等因素对促进村企互惠的共同作用。关键词:资本下乡;双向借力;村企关系;共同富裕引言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资本要素投入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国家出台专门政策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
来源:《东岳论丛》2022年第3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22年第16期全文转载。作者:王洪兵,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松梅,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摘要:在国家正式行政制度止步于县的传统中国,看似“皇权不下县”背后却蕴含着特定的制度设计,清王朝不断完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互动的机制,探索低成本的乡村治理方案,从而建立了兼具官民色彩的乡里制度。清王朝将乡里制度视为推动皇权下县的重要途径,以乡里制度沟通国家与乡村、官方与民间,推动王朝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站在国家权力向乡村渗透的单一向度,部分学者围绕“皇权下县”与否展开讨论,从而忽略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双向性。如果超越乡里制度的宏观研究框架,从区域性的个案来看,下县的国家权力已经不是单纯的皇权,乡村社会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受众,清代乡里制度的实践运作是国家政权与乡村自治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关键词:清代;乡村治理;乡里制度;乡保;青苗会在帝制时代,中国国家基层行政体制仅止于县,县以下似乎成为国家权力的真空地带,针对这一现象,学界曾经围绕“皇权不下县”这一观点展开激烈争论。面对国家权力难以直达乡村的困境,中国历代
-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历史研究院,作者王洪兵来源:《历史研究》2023年第4期。作者:王洪兵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内容提要:乾嘉以降,华北乡村偷窃庄稼的事件频发,村庄普遍通过组建青苗会,雇人看青,以应对秩序危机。随着青苗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皇帝与督抚、州县官与民众之间,围绕如何实施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展开博弈。在中央一统体制与地方有效治理的互动博弈下,清朝统治者对于青苗会的政策经历了由恐惧而试图取缔,到因难以取缔而默认接纳,再到监督合作的转变。青苗会的发展符合清代华北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趋势,以青苗会为核心的官民协同治理模式,是清中期以后华北乡村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障。关键词:清中后期 青苗会 京控案 乡村治理 华北地区如何在皇权下县遭遇巨大困境的情况下实施低成本乡村治理,是清史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学界围绕士绅精英、宗族组织、乡里制度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就清代乡村治理模式达成一定共识,即为了实现简约治理的目标,国家主要“依靠乡绅和宗族组织维持地方村社的秩序及履行对国家的义务”。然而,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各异,基层治理模式相应呈现出
-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获奖名单的通知》(鲁教高字〔2022〕1号),学院在本届评选中喜获佳绩。其中,学院张运君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基于科学历史观培养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一等奖,王付欣副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价值引领、问题导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荣获二等奖,王付欣副教授为主要完成人的《以“谋海济国”为价值引领的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荣获特等奖。成果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授奖等次培养层次以“谋海济国”为价值引领的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闫菊、刘海波、王付欣、张猛、史宏达、林霄沛、高会旺、王毅、赵玮、吴慧中国海洋大学特等奖研究生基于科学历史观培养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张运军、王绪杰、刘庆、蔡勤禹、王洪兵、刘永祥、王建美、赵联、郭江龙、曹新民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一等奖本科生价值引领、问题导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王付欣、李靖、赵晶、王绪杰、徐雅颖、蔡勤禹、王洪兵、曹晟旻、马倩、李海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二等奖本科生山东省高
-
近期,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首届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结果的通知》,学院王付欣副教授荣获研究生课程(含硕士、博士)组特等奖。本次参赛对象为全省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及各级思政课教研员,经省级形式审查和两轮专家评审,确定获奖名单。近年来,学院始终着力推动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博士生思政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入选山东省学校思政课“金课”,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
编者按: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引起了一定反响,《中国社会科学网》对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改革”进行了报道。以下是报道全文。参与式带来的课堂革命——中国海洋大学“概论”课参与式教学改革纪实“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是违背自然规律也违背人类伦理的,无论科研人员打着一个什么样的幌子,任由其进行,人类就将面临无法掌控的命运黑洞。”在事件发展中,层层铺摆事实,用证据说话,这似乎是一场基因编辑技术的辩论会。“1998年,国际Argo计划决定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个由卫星跟踪的自动剖面浮标,总计为3000个,组成一个庞大的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以便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帮助人类了解大尺度实时海洋变化,提高气候预报精度。”精美的PPT画面,严密的逻辑,系统的知识,流畅的讲解,俨然又是一场Argo技术与应用报告会。这是中国海洋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学生展示时间。在每个学期,如果你走进“概论”课每位教师的每个课时的开场20分钟
-
2017年8月10日,由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和华侨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一届混合式课程教学与管理论坛在厦门举办,来自全国160多所高校的400余名代表出席论坛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畅谈混合式教学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论坛上,联盟颁发了“混合式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混合式教学改革优秀实践奖”、“混合式教学优秀指导老师奖”、“优秀管理先进个人奖”,我校获“混合式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我院教师王付欣获“混合式教学优秀指导老师奖”。论坛发言阶段,王付欣老师做了“高校思政类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反思”的主题发言,系统介绍了承担的思政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爱国教育十讲》的运行情况、理论反思与实践总结,引起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