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演

发布者:王俊琦发布时间:2022-01-04浏览次数:108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202112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运君名师工作室”在文新楼408举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曹书林、张吉舜、景菲菲、孙笑颜老师和来自全校各学院2020级、2021级近200名同学参加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是本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成果的集中汇报,同学们或以小组为单位考察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纪念馆或名人故居,或选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结合学科专业背景,通过考察报告、历史情景剧、朗诵、合唱等多种形式来展现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重温革命先辈为理想而奋斗、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

雷冰箐小组表演的话剧《金色的鱼钩》,赞颂了长征的伟大和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老班长把食物留给别人,自己舔食碗里面的残叶,那一刻阳光恰好打在老班长的身上,革命年代正是多少老班长式的革命烈士们,他们身上闪着太阳的金光,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光亮!为什么要铭记历史?我们今天的生活,其实是无数革命烈士们用生命汇聚成的,铭记历史,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要让这份光亮一直长存中华大地!

王梦瑶小组走进了革命烈士纪念馆。珍贵的照片、生动的场景,从文物到图片,再到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都在提醒青年学生要记住烈士们奋斗的艰辛、精神的伟大,也使其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

吴明灿小组为大家深度解读了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康有为提出虚君共和论,希望借助体制内虚君的凝聚向心力,实现民国社会在帝国崩溃后的统合,并最大限度汇集有效的社会资源,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价值取向具有积极意义。康有为的“物质救国论”及其寓涵的“文明移植”的概念虽在其思想内部存在着矛盾,但毕竟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论的思维框架,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中华文明的优越性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支撑。虽然在他身上不时体现出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历史重荷和思想局限,但其提出的一整套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改适中国的纲领,以及在创建近代国家必要的政治、法律、经济、哲学、宗教等领域散发的思想火花,对于今天的我们依旧有着重要启迪。

缪少凡小组来到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约99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主题展区、临时展区、4D影院等,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馆内通过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以及运用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化布展手段,再现了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以“还我青岛”为主题的对外抗争,成为现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起点,因此而引发的“五四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的新篇章。

肖源鑫小组来到青岛市博物馆,系统了解青岛的历史。青岛史话分为古韵悠长和岁月回眸两部分,从空间角度将青岛千年历史娓娓道来,从先秦到晚清,历史余韵久久不歇。青岛近代历史分为多个小板块,主要围绕着早期殖民经历和民族抗争自强求解放两方面,近代的青岛历史得以全方位展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呼吁,至今仍言犹在耳。李鑫瑞小组通过小组合唱《少年中国说》这一形式,重新演绎这一经典名篇,声情并茂地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发奋图强做栋梁,不负年少”。最后的齐声朗诵更是让人热血沸腾,“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康有为在历经褒贬后,将人生的句号画在青岛。施力恒小组由实地考察康有为故居起,进而展开对其成长经历和作品的介绍。他们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脉络,带大家了解大时代中康有为人生的浮沉和走向。其中以百日维新为重点,描绘了这一光辉但以失败告终的革命历程。革命已过,但精神永存,它唤醒了无数救亡图存的爱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不懈努力。这也提醒大家,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拘泥于一时的成败,而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客观而全面地看待历史。

武妮娜小组在参观了康有为纪念馆后,向大家介绍了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康有为。从人物简介与重要事迹,流亡海外与世界接轨,相关作品、轶闻典故以及历史评价等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了流亡海外与世界接轨这一部分,独出心裁又趣味横生。康有为流亡海外十六年的过程中,辗转数地,从香港到日本,又从加拿大到英国等。其中四渡太平洋,九渡大西洋,八次经过印度洋,一次泛舟北冰洋,一生为维新事业而积极奔走,团结海外侨胞,直到晚年才落叶归根回到中国。

于枫杰小组以《七子之歌》来唤起大家对澳门回归的追忆,引入对闻一多先生故居的参观。青岛作为闻一多先生的重要一站,在此他留下了许多爱国诗作。通过回顾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同学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为学术、为正义献身的精神,也感受到他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热情与激昂。

整个汇报展演亮点纷呈。“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王鹏飞小组以一首《七子之歌》为引入,带领我们走进民主义士闻一多的一生。在歌声中,我们似乎还能听到闻一多面对国土沦陷,山河破碎的悲鸣。在闻一多故居,他们透过古老的碑文,了解爱憎分明的闻一多先生:他满腔爱国豪情,毅然投入到抗日救亡和反独裁斗争中;他醉心文学,沉心于古典文学,创作了大量爱国思乡之作;他敢于创新,倡导文学革命,创建格律体;他不畏强权,为揭露国民党黑暗走在斗争的前头。闻一多先生的精神点燃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国热情,启迪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相结合,才能不负韶华,实现个人价值。

蔡晗小组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示了老舍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全家福》,简洁的对白,充沛的感情,凝炼的故事介绍,让我们感受到民族危难时刻人民所经受的苦难,也看到了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启迪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拓未来。

张寒静小组表演历史短剧《巴黎和会》,再现了五四运动前巴黎和会中方作为战胜国却无权谈判的历史场景。同学们的表演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代表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和其巧妙的谈判智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日本代表对德国侵占的山东怀揣着的狼子野心;西方各代表各怀鬼胎,重建新的世界体系的企图。短剧揭示弱国无外交,弱国无正义的历史教训,赞美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汇演结束,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杨洋同学说:“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活动,我感动于革命先烈的伟大献身,我希望自己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为中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此次展示还给同学们带来了诸多启发。历史涌动在生活中,更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或通过实体考察,或通过查询资料,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纲要”课程马上要进入尾声,但历史永不磨灭,先辈们的爱国精神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仍会感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生生不息而又世世不断,激励着我们勇担时代重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次展演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名师工程讲席教授张运君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首先对此次活动奉献力量的同学们表示感谢,其次,此次汇报展演特点鲜明:精心准备、主题多样,涵盖有实践考察报告、话剧、合唱多种形式;本土文化色彩浓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合作意识强,团队凝聚力强,等等。再次,同学们收获颇丰,受到洗礼,通过展演,同学们既能了解宏观的历史脉络,又能知晓更多的微观历史细节;在对历史的解读中,体现了历史的辩证法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同学们在“触摸历史”“创作历史”和“重演历史”的过程中研史明道,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经历,进而升华位人生信仰,更坚定了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