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以史为镜 学科互鉴 守护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灾害与海洋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观点记述

发布者:学院党政办发布时间:2018-11-07浏览次数:304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姜 欣   华 瑛

  近日,海洋灾害与海洋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等几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共议“海洋灾害与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所长蔡勤禹教授在开幕式中谈到,当代中国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海洋,并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给我们带来渔盐之利、通楫之便的同时,也往往因各类海洋灾害给沿海城乡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进一步探究历史时期海洋或沿海灾害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海洋灾害的成因或发生机理,揭示海洋灾害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总结我国各民族对于海洋灾害的认知及其应对的理论与实践,进而为当前国家的海洋建设献计献策,是学者理应担当的重要使命。

探究古代海洋灾害及其应对特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原副秘书长高建国提出,古代风暴潮灾分成两种:沿海型和河口型。他通过对沿海各省风暴潮的历史记载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古代河北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沿海型风暴潮灾图像呈棍形,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钱塘江两岸、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等河口型风暴潮灾图像呈饺子形。他说通过图形可以更直观地将风暴潮灾害入侵大陆的情况呈现给人们,便于人们认识风暴潮灾的特点和破坏性。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王日根着重研究了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的海洋灾害。他说,沿海台风、风暴潮、地震海啸等灾害肆虐,围海造田的人们通过各种水利设施尽量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多有成就,但仍显示出被动和无奈。在明清社会变迁过程中,排洪泄洪与海水倒灌等往往进一步加剧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影响,虽官方和民间屡有兴造,但效果多不理想。随着海岸线东移,明清沿海地区许多沿海港口经历了不断内陆化的过程,海洋因素渐渐成为其更加遥远的记忆。立足于海洋视角不难窥见,明清时期官民在面对海洋变迁时作出的应对不乏若干值得吸取的教训。

安徽大学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张崇旺教授指出,明清两淮盐区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危害最大的是潮灾。明清官府和民间社会十分重视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救与防治,临灾时多采取缓征、代纳税课等赈恤措施,潮灾前后则重视修缮范公堤、避潮墩等以防灾减灾。这套比较成熟的潮灾防治体系,一定程度上使两淮盐区居民幸免于灾荒和物资匮乏之影响。

 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刘珊、刘强通过系统查阅,搜集了我国沿海地区历代地方志、正史、档案、实录、报刊等大量史料文献,对各个历史时期史料文献中关于海洋灾害的记载进行摘录和统计,共计4515条。借鉴灾害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类史料文献对海洋灾害的记录特点,总结归纳了我国西汉以来6类海洋灾害入侵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规律,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防御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万金红指出,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记录,尤其是地方志,为重建中国沿海地区过去2000年高分辨率风暴潮灾害数据库提供了可能。通过整理843本地方志资料,现已采集到2938条关于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记录,形成过去2000年中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系列资料。

近代以来海洋灾害及其应对的变迁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桂林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江浙地区社会近代化的演进,传统海洋灾害的应对机制也呈现出蜕变之势,具体表现为救灾机制及防灾机制转向近代化。古代海洋灾害救济主要依靠政府和地方善士的力量,近代以来随着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慈善传统凭借经济之力发挥出更大效力,借助报纸等媒介助力救灾,推动该区海洋灾害救灾模式向近代化转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委员徐海亮根据广东省海洋历史灾害逐年记录和水利部气象水文数据库资料,概括并分析了1949年以来逐年登陆广东省台风移动路径基本特征,即1949年以来,热带气旋登陆地点以在珠江口和珠江口以西登陆为主,在珠江口以东登陆的为辅。多数登陆以后的热带气旋特别是8级以上的台风,移动路径偏向西北,虽有少数出现转向,但绝大多数基本按登陆时的运动轨迹方向向前移动。他还指出,近年珠江河口网河区海水上溯情状加剧,根据有关监测与分析,受到陆地水文径流、枯水季海洋潮汐、沿海风向风力变化等影响,珠江河口地区在不同水文年出现不同咸潮入侵、咸水灾害加剧现象。

  蔡勤禹教授以1956年浙江象山“八一”台风灾害为例,就合作化时期的台风应对与在场学者进行交流。他指出,合作化时期应对灾害的动员主要以条状和块状两种方式展开:政府各级部门以“条”状方式,通过会议、指示、通知等方式在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动员;党团组织也通过“条”形纵向方式,将党团员动员起来投入防灾救灾。群众性救灾动员主要以合作社方式,将群众个体聚集在集体组织里。在救灾过程中,物质救济、生产救灾和精神救济构成当时的主要救灾形式。“以人为本,科学防台”和“防、避、抢相结合,以防为主”,是吸取此次台风灾害教训后得出的启示,应成为今后应对海洋灾害的方向。

提升学科互鉴水平 加强灾种主题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方修琦综述了不同学者对海洋灾害分类的异同,概括了我国风暴潮、海啸、海冰等主要海洋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各主要海洋灾害的形成条件与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灾害均十分严重,仅在台湾和福建沿海海啸灾害风险相对较高,发生在黄渤海域的海冰灾害在世界同纬度海域少有发生的原因,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灾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的国家。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梁生康对黄海浒苔进行了多年跟踪研究,发现富营养化是驱动黄海近海绿潮暴发的物质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黄海近海人类活动的增多,排海污染物通量不断增大,导致黄海近海富营养化加剧,溶解无机氮含量持续增加,氮磷比显著增高,溶解有机氮占比增大,有利于浒苔生长。为减少近海富营养污染,防止绿潮生态灾害发生,需要基于陆海统筹原则,按照近海环境质量要求,实施陆源污染物精准化减排,优化组合源头治理、公共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等陆源污染物削减措施。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殷克东教授以“灾害—灾情系统辨识—灾害链式效应—致灾机理仿真”链条式研究为轴线,分析了我国11个沿海省份风暴潮灾害损失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孕灾、致灾、受灾为参照系,结合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灾害损失的关系,构建起“四位一体”的风暴潮灾害灾情系统;运用网络仿真模型,探究风暴潮灾害事件触发、生成、扩散、蔓延的动态演变规律;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风暴潮灾害链系统及其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各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与系统动力学流图;并提出针对灾害链各阶段的特征,采取原生灾害“断链”、次生灾害“防御”和衍生灾害“治理”的技术措施。

除了以上学者针对海洋灾害从不同学科进行探讨外,与会专家还从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讨论了其他灾害及其应对,为新时代中国海洋灾害的应对与防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以及宝贵的研究经验。

中国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夏明方在总结发言中说,会议以海洋灾害与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从原来的地域灾害研究转向灾种为主题的研究,是一次重要突破。学者们研究成果涉及多学科,研究领域从古到今、多元交汇,反映了中国灾害史研究正向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