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祥

发布者:刘珂曼发布时间:2017-05-06浏览次数:10165


刘永祥,男,1984年出生,山东寿光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山东省网络教育名师、青岛市十佳思政名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主持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著有《中国历史编纂学史·近现代时期 中外比较背景下的考察》等,并在《人民日报》《史学理论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等


学术经历

2002.9-2009.6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习

2009.9-2012.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013.2-2015.6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

20159月至今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主持项目

1. 参与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子课题中国史学史卷,承担近现代至新时代部分的撰写。

2. 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任务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CKSJ19

3.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新史学”典范的生成及影响,项目编号:14CZS001

4.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世纪“新史学”流派学术成就研究,项目编号:2014T70628

5.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一等奖),解体与重构:历史编纂学的近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3M540539

6. 主持山东省博士后创新资助项目,解体与重构:历史编纂学的近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303080

7. 参与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演进路径、优良传统和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为:09AZS001,承担近代卷的撰写。


科研成果

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7项,出版学术通俗著作3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一)专著

 《中国史学永恒魅力十八讲》,研究出版社2024年版,二作。

《中国历史编纂学史·近现代时期 中外比较背景下的考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40万字。

《民国时期史学三题》,学苑出版社2015年出版,25万字。

《世相:变革中的晚清》,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年版,20万字。

(二)论文

1.《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人民日报》第九版,2024729日。

2.“去欧美化”:新中国史学早期转向的另一种解读》,《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3.《丘黄友谊:动荡时局下的知识分子交往》,《学术研究》2023年第6期。

4.《近代历史编纂新格局与传统文化应变力》,《史学理论研究》2023年第4期。

5.《章学诚的“史记”观》,《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6.《传统历史编纂学在近代的变易与传承》,《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7.《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侵华史”书写体系的建构》,《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

8.<皇朝经世文编>与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勃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9.《史学视角下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2(《中国历史文摘2021年卷(总第2卷)》转载)

10.“神灵中心”到“庙宇中心”的转向——<超越信仰: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的学术特色学术评论2021年第1期。

11.20世纪初“新史学”主体意识的形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12.《“中国无史”:梁启超“新史学”的传播策略分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期。

13.《大力创新史学史研究基本理念与方法》,《学术研究》2019年第6期。

14.《文明史学:20世纪初新史学建构的知识谱系》,《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文摘》2019年第4期转载)

15.《中西古代历史编纂学比较三题》,《东方论坛》2018年第6期。

16.《梁启超与历史编纂学的近代转型》,《求是学刊》2018年第2期。

17.《“新史学“:从思潮到流派——基于比较视野下的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历史与社会文摘》2016年第4期转载)

18.《历史编纂学近代转型概说》,《人文杂志》2016年第2期。

19.《“疑古”之外的学术追求——顾颉刚的通史编纂构想与实践》,《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20.《权力与礼俗:近代官方的孝道政策变迁》,《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5期。(二作)

21.《关注重大理论问题探索史学演进脉络——陈其泰先生与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22.《探索中国红会史研究的新路径——<青岛红十字运动史>的学术特色》,《东方论坛》2016年第5期。

23.《唯物史观与“新史学”的演进》,《东方论坛》2015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4.《民国时期国史馆的变迁》,《学术研究》2015年第2期。

25.《“新史学”与周谷城的通史编纂》,《人文杂志》2015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6期转载)。

26.《缪凤林的通史编纂风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27.《关于重写20世纪史学史的思考:以“新史学”的传承和发展为例》,《河北学刊》2013年第4期。

28.《萧一山与“新史学”》,《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29.《从“先秦卷”看中国通史在历史编纂上的创新》,《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30.《陆懋德<中国史学史>的特点和价值》,《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3年卷。

31.《天津〈国闻报〉与晚清新思想的传播》,《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9期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1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二作)

32.《20世纪“新史学”流派对史书体裁的综合创造》,《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

33.《卫聚贤与“新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

34.《谢无量经学思想略论》,《史林》2011年第6期。

35.《白寿彝先生与朱熹研究》,《回族研究》2011年第1期。

36.《周予同与经今古文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7.《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38.《“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评价集成》,《中国历史评论》2014年第3辑。

39.《“新史学”流派与唯物史观》,《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0.《〈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经史关系〉述评》,台湾《书目季刊》2012年第45卷第3期。

41.<隋书·儒林传序>探微》,《兰台世界》2010年第7期。

42.《民国时期学术界的丧服研究初探——以吴承仕为例》,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10年第1期。

43.《取精用宏 撷其英华——<魏源研究著作述要>读后》,《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所获奖项

20247  《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本人是第五卷作者)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2211月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2211   首届山东省网络教育名师;

202211   青岛市十佳思政名师;

20229月     山东省思政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20226     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202112月   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度课程教学优秀奖;

20219     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度最美教师;

20218      山东省全省“我来讲党课”优秀党课

202012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并获优秀理论成果奖

20207      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95月      中国海洋大学“五四青年奖”

201812月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1811月    山东省寻找青年“政治佳”第三季“思政课类最佳学术 ;

      20168月      青岛市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201111月    教育部2011年度“学术新人奖”。


主讲课程

面向本科生,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致力于恢复“叙事史”传统,建构人、事、理相互配合的知识体系,融历史属性与政治属性为一体。

开辟第二课堂,创办历史类公众号“祥说近代史”“读史品生活”。


联系方式:150668468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