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勤禹:深耕民国慈善史研究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17-05-10浏览次数:614

 

     蔡勤禹,男,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教授,青岛红十字文化与公益事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历史学会理事、山东社会学会理事、青岛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中国近代慈善史和灾害史,出版《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民国以来慈善救济事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山东红十字会百年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年)、《青岛慈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青岛红十字会史》(青岛出版社2015年)等,在《历史档案》、《学术研究》、《历史教学》、《中国农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天府新论》《山东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近6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其他各类课题8项,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2014年获得“大爱青岛慈善奖”。

  

图:蔡勤禹教授的部分著作

  

  

附:中国城市慈善史研究的创新力作   王林

          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史学研究的转向,慈善史研究渐成史学热点,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中国海洋大学的蔡勤禹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慈善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的《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和《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均获得学界好评,是慈善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最近,他又以所在城市青岛为个案,研究其开埠至今慈善事业的发展变化,出版了《青岛慈善史》,为慈善史百花园增添了一朵耀眼的奇葩。
  《青岛慈善史》一书装帧典雅大方,内容充实厚重,细读之后,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称道:
  第一,视野开阔,贯通古今,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慈善通史。《青岛慈善史》的研究空间以青岛为中心,而时间范围则自青岛开埠至当代,贯穿德占时期、日占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沦陷时期、战后复原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如此大跨度、长时段的通史性城市慈善史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也更能彰显近代以来慈善事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说,本书是以青岛为例考察近代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慈善史的一个缩影,其贯通古今的学术指向和示范意义值得学界关注,也更能为今天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参照和借鉴。
  第二,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先叙后议,有分有合。本书在结构上按时间先后,将近代以来青岛的慈善事业分为兴起、发展、兴盛、挫折、恢复、停滞、复兴若干阶段,首先捋清了青岛慈善事业发展脉络,为不同时期的慈善事业定位,便于读者从纵向上把握青岛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各章的具体论述中,又先叙述慈善事业的背景,次介绍慈善组织,再考察慈善事业的实况,最后进行总结,特别是各章的小结更是点睛之笔,将前面具体的论述进行概括和升华,为读者从整体上了解本时期慈善事业的特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本书结构安排合理,条理清晰,叙述与总结配合得当,故虽是一本实证性的著作,但读起来轻松流畅,不忍释卷,毫无拖沓零碎之感。
  第三,重视慈善环境的研究,将慈善事业置于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之中进行考察。慈善是一种彰显爱心、扶弱济困的善举,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慈善又是一项需要国家与社会参与的公共活动,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弄清不同时期慈善事业的面貌和特征,就不能将慈善抽出来进行孤立的研究,就慈善论慈善,非结合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考察不可。本书各章均重视慈善事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秩序、经济结构、法律法规、思想观念等诸方面,从中分析慈善事业兴衰的原因,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转化,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从慈善的视角来看国家与社会,这就使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慈善史专著,更是一本社会史著作。
  第四,史料丰富,论据充分。慈善史研究资料分散,查找不易,求全更难。但本书在资料方面却有独到之处,除充分利用不同时期公开出版的资料外,更是将青岛档案馆有关慈善方面的档案挖掘殆尽,其利用档案种类之丰富,征引之繁多,在目前慈善史研究中无有出其右者。这一方面说明作者毅力之大,用功之勤;另一方面也说明尘封已久的档案确实是历史研究的无尽宝藏,特别对资料相对缺乏的地方史、城市史研究尤为重要,值得下大气力去挖掘和利用。由于有了坚实的史料支撑,故作者对青岛慈善事业的研究细致入微,结论真实可信。
  第五,内容全面,充实饱满。本书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为主,通过大量的史料来还原历史的真相,在内容上细致而全面,与青岛慈善有关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有遗漏。以第三章“青岛慈善事业的兴盛”为例,第一节论述慈善事业兴盛的原因,涉及政局相对稳定、慈善法制推进、经济发展诸方面;第二节论述慈善组织的改组与壮大,先概述上世纪30年代的基本情况,再重点介绍救济院、红十字会、红卍字会、感化所的组织情况;第三节慈善活动的全面展开,从灾荒救济、兵灾救济、收容救助、冬赈养恤、小本贷款、慈善医疗、慈善教育、平民住所八个方面分类综述慈善事业的内容;在最后的小结中,又总结出这一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的六大特征。其他章节的结构也大体类似。正因为有这样细致入微的论述才使得本书显得扎实厚重,系统全面。
  第六,评价客观公允,有说服力。 如前所述,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有密切的关系,故某一时期慈善事业的兴衰,正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本书作者在研究慈善事业时,并不满足于“述而不作”,而是在弄清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如作者认为上世纪30年代青岛慈善事业兴盛的原因是政局稳定、法律推进和经济发展,征诸史实,确是如此。再如,作者认为新中国初期青岛慈善事业停滞的原因是政治上的政府包办和经济上的高度公有制,民间力量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空间,根本不可能从事慈善活动。而这种救济体制实施的后果是:“政府无力解决所有弱势群体问题,却背负起越来越大的包袱,最后不仅达不到理想的社会目标,还使社会活力和创造性受到遏制。”由于这些评价都有史料的支撑和史实的铺垫,是结合青岛慈善事业的实际做出的,并非凭空而论,故显得客观公允,有较强的说理力。
  综上所述,《青岛慈善史》是一部下大气力、精心构建的学术精品,其宏大的学术视野,贯通性的学术追求都值得学界关注,其对档案史料的用心挖掘,叙述的细致全面、论证的严谨客观都值得仿效,其对慈善史和社会史的学术贡献,对当今慈善事业的借鉴意义都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显露出来,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原文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电子版)

●图书评介

慈善救济事业研究的新成果———评《民国以来慈善救济事业研究》

吴科达(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部,广东 广州 510665)

蔡勤禹教授的新作《民国以来慈善救济事业研究》集结了作者10年来辛勤探索的代表性成果。书中既有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微观的个案探讨; 既有整体性的研究,也有区域性的剖析; 既有多视角的透视,也有单视角的探微。

首先,作者在书中通过对中国慈善事业自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清晰地梳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慈善救济事业跌宕起伏的历史和现实画面。中国近代以来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晚清民国为一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 30 多年为第二个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慈善救济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功能被否定,甚至把新中国成立前的慈善救济斥之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欺骗人民的工具”,“极具伪善性和欺骗性”,慈善事业发展由此“断裂”。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慈善事业才重新复兴。作者在新作中就当代慈善意识、慈善文化、慈善捐赠等当代慈善热点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其次,作者立足现实,对民国以来慈善救济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慈善救济在民国有了比较大规模的发展,其中表现之一是慈善团体数量不断发展,慈善团体组织结构日趋规范,慈善经费来源日趋多元。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慈善事业被否定,慈善组织荡然无存。1990 年代以后慈善组织才重新出现。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慈善组织多是从体制内分离出来,与政府之间有密切联系,管理模式也带有衙门色彩,再加上制度环境方面存在的限制,慈善组织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作者在书中就当代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从而使该书不仅具有厚重历史感,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再次,就慈善团体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民国 30 多年里政府颁布了 20 多部救济法规,来调整和规范社会救济行为。在这些法规的约束下,政府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救济行政制度,许多慈善团体作为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在慈善救济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分工和互动。1990 年代以后,陆续成立的慈善组织,由于长期的体制束缚和体制性资源的强势地位,慈善组织的民间性和社会化仍然困扰着组织的发展,很多慈善组织还是半体制化组织而不是真正独立的民间组织。对慈善组织的非常态现象及如何理顺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关系,作者在书中通过个案进行深入剖析,读后颇受启发。

最后,作者对一些现实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在慈善救济事业中,政府所担当的责任应当到何种程度? 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应当如何分工? 这是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的问题。一般而言,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措施保障了公民基本权利之后,除了制订法律规则并履行相应的监督责任之外,就不应过多干预民间的慈善救济。政府的不当干预不仅无助于慈善事业发展,还会削弱个人从善的仁爱之心。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这些新颖观点,是当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综上所述,蔡勤禹教授的新作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慈善救济事业发展与演变的多彩画面。该书的出版丰富和推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使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又多了一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学术成果。

(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民国以来慈善救济事业研究》,蔡勤禹、李娜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