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照:为学者偶然的选择与一生的热爱

发布者:刘珂曼发布时间:2017-05-10浏览次数:662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正是思考,带给人这样的气质与力量。

--致杨生照

  

         见到杨生照老师时,是一个寻常的午后,仲冬的朔风正在国学社的窗外猎猎作响,一杯热茶氤氲起悠然的白雾。相对而坐,静听杨生照老师的漫谈,不知不觉中周身的寒冷已被驱散。

        杨老师在海大学子中颇受欢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一门普通的公共基础课程由于他的出现而变得格外生动。从有趣的哲学典故,到中外名人的哲学观点,灵活新颖的授课方式让艰涩难懂的术语也变得可爱起来。此时的他脸上挂着谦和的笑容,像是耐心的兄长,等待着一次促膝长谈。

  

       为学者:偶然的选择与一生的热爱

    “我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其实是出于偶然。”杨老师笑着说。像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杨生照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选择并不是哲学。然而,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专业调剂,奠定了他未来人生中与哲学的不解之缘。“进了哲学系后也没有太反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才慢慢对哲学产生兴趣......另外,哲学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中很多流派的观点会与常识相左,这样的反差往往给初学者带来极大的吸引力。”就这样,杨生照开始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把它发展成了终生的事业。

       提到对于哲学的理解,杨生照给出了深刻而独到的回答。“这就涉及哲学观的问题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甚至决定了整个哲学体系的建构,因此一流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可能不同。但就我自己来说,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在思考宇宙的同时思考我们自身。而且不能停留在现有的体系中,而是一直求索下去,像中国哲学所说的‘追问天道’......简单说来就是,哲学一直在路上。”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杨老师还要兼顾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向我们介绍说,高校老师与中学老师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能够满足于讲解以前的东西。“我们除了自己要坚持读书,还要有科研工作,把研究中的新东西拿到课堂上去讲,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对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伟人,他给出了高度评价,“任何一位在人类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他的意义都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时空,而是超时空的。”或许这就是杨生照从事哲学研究的源动力,想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来为思想的星云添一点光芒。

       儒学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璀璨明珠,不可忽视。谈到对儒学的看法,杨生照坦言:“很多人对儒学怀有偏见,认为它的核心就是三纲五常,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然而,需要阐明的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包括忠恕之道等等,这些核心思想在今天还是有存在意义的。”进而我们把问题引向国学普及的讨论,杨老师静思片刻,给我们以严谨的回答。他认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要弘扬的是什么,不要像前几年的汉服运动那样,搞形式主义,起不到弘扬国学的作用;其次,区分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而不是把传统的知识照搬过来;最后,明白现实社会中出现哪些问题,立足当代生活,赋予儒学国学以新的生命力——这是儒家思想复兴的一种可能的途径。

一番长谈下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这时杨老师呷了一口茶,暂时打断了我们。“我去把门关上吧,天气太冷了,别着凉了。”一句寻常的关切,情真意切,让人不由得深深感念。

  

  

       思辨者: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重实效的时代里,很多人都认为哲学是一种“高品质的无聊”,像杨生照老师这样保持思考的习惯,在哲学的瀚海里遨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哲学无用”四字,在我们看来都十分刺眼,但杨老师却置之一笑,开口道:“这个观点有所见,也有所蔽:的确,哲学没有实用,但却有”无用之大用“。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哲学能提高人的觉解与精神境界,促使人们刨根问底,进一步深入思考,从而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作为逆流而上的思辨者,杨生照老师对于思考,有着自己的坚持。平时课间,他喜欢播放一些或厚重或深情的歌曲甚至歌剧。生活中的他,是个有情怀的人,有时被同事评价为“有小资情调”。他认为,生活本应当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思考应当始终贯穿于生活。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大多年轻人要么看手机要么睡觉,而杨生照喜欢看窗外的景色,或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从中发现变化,并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

        针对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培养思考的习惯的问题,杨生照老师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一是读书,而非‘终日而思’,胡思乱想。而且读书要读经典著作,在读经典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二是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理论体系。要独立思考,思考立论基础有没有道理,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杨老师认为,微信、qq等社交软件对思考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负面影响,“朋友圈中出现的所谓干货,就是为了满足快餐文化的需要,剥夺了个人思考的权利;其中不乏偏激的观点,如果没有辨别能力的话,很容易被鼓动。这就需要在自己读书思考的过程中有独立自由思考的精神,不苟同于所见到的任何一种观点。另外,对自己,要有自我反思的精神,避免陷于一种保守的状态。”

       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自己的人生正处于冯友兰先生四重境界说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过渡阶段,而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像王阳明临终时所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为师者:深入浅出,诲人不倦

       课堂上的杨生照老师擅长运用生动的例子来讲解枯燥的基本原理,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法普及西方的哲学观点,既引发了同学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谈到对大学生的期望,杨老师说:“我觉得没有必要给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只要你没有荒废就好。当然,我也建议少做兼职,社团活动可以参加但不要太多,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采访的最后,杨老师从自身专业角度给我们列举了几本值得大学生阅读的书籍。中国方面,经典当推《论语》、《庄子》,分别代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成果;而西方则推荐柏拉图的《理想国》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希望大家能够在读书中思考,并最终有所得。

有幸得见,一番交谈,受益匪浅。

       细细回想,杨生照老师便是这样,且思且行,继续走在哲思的人生之路上。